我是17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王艺凝,于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赴莱顿大学进行交换一年,期间不断学习和成长,现将我一年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习情况
在交换的一年里,我学习了《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hacking the humanities: an introduction to digital humanities》、《Exploring the past》、《syntax》、《language and culture of Indo-Europeans》、《sociolinguistics》六门课程,其中大部分是语言学相关课程,这些语言学课程让我接触到了西方语言学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我接下来的语言学学习做好了铺垫。在《syntax》这门课上,华裔语言学家Lisa Cheng为我打开了全新的句法学世界,让我了解到了句子短语在深层次间的逻辑关系,在《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这门课上,我了解到了语言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文化。此外,我还学习了两门数字人文课程,这一领域对我来说新鲜而有趣,我希望可以在今后继续学习这一领域的知识。
在选课阶段,由于我的交换生和非荷兰语使用者的身份,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很想上的课无法选择,且缺少英文授课的教育类课程,这些都给我的交换生活带来了一定的烦恼。不过,我也安排了我的时间,旁听了《python for linguists》、《statistics》、《experimental liguistics》等课程,满足了我对这些知识的需求。
在上课阶段,我的上课时间并不多,但是需要阅读的文献和书籍确是大量的,因此,我几乎周末都会在家附近的图书馆度过。和国内不同的是,莱顿几乎每门课都有小组讨论课,以十几人为一组,由tutor带领进行学习。
在课余时间,我在莱顿大学校内外听取了许多讲座。在联合国语言日那一天,我来到了欧盟驻海牙分部,听他们讲述了脱欧对欧盟语言的影响;在莱顿大学校内,我听取了社会语言学等领域的讲座,了解到了欧洲语言学届前沿的思想动态,让我收获了颇多的知识。
二、生活情况
1. 住宿情况
荷兰大部分大学不提供宿舍,因此留学在外所有和租房有关的事情都需要自己来处理。荷兰的房租比相邻国家的都要贵一些,而且合适的房源也很紧张。我从19年5月就开始着手找房子,期间经历了许多次被拒的过程,令我十分着急。好在在七月末,我终于等到了租房协议的邮件,心里的石头才终于落下。
第一学期我住在海牙holland spoor 车站附近的一个学生公寓内。海牙是荷兰的行政首都,又是国际化的大城市,国际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55%,住在这样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地方是我留学生活中的一件幸事。城市里的所有人几乎都会讲英语,住处步行20分钟就可以到达中国城,城市内还有中国大使馆…种种便利都让我在初到异乡时忘却了思乡的烦恼。
第二学期,由于我大部分的课程都在莱顿,因此我决定搬家到另一个城市。莱顿和海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城市,莱顿虽然小了一些,但它更加安静、美丽,到处都是可以拍照的风景,离开莱顿已经几个月了,但每每当我回忆起从宿舍独自骑行至图书馆的那一段路,所有的欢喜与失意、热闹和孤独都涌上心头。
2. 学生工作
在荷兰交换时,我申请成为了Nuffic(荷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的学习大使(Study Ambassador)。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在社交软件和Nuffic网站上为那些希望来荷兰留学的留学生们提供帮助,回答一些留学相关的问题,今年三月,我在Instagram 的Nuffic 账号上也负责了一周的记录,分享了我作为一名从中国来的交换生的点点滴滴,我也真心地希望能有更多的北语校友能来到荷兰莱顿大学学习生活。
此外,在莱顿大学交换开放日中, 我也作为北语的交换生为许多想来北京语言大学交换的同学解答一些问题。在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习心理学、国际关系、国际研究的同学有来中国留学的意向,但是许多人对于北语的了解并不多,我便从北语小联合国的优势为他们解释,推荐他们来北语留学。让我惊喜的时,和我在同一岗位的David 同学竟是曾经来到北语交换过一年的校友,也许在半年前我们还曾在北语一起学习过,这让我感受到了北语强大的校友网络。
3. 课外活动
初到荷兰,一切事物都蒙上了未知的色彩,我仿佛像初入兔子洞的爱丽斯,什么都想看一看,而荷兰的各种传统活动、游行盛典也从来没让我失望。
九月初在海牙有国际组织日,这个活动是我期待已久的。在那天,我去了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了解到了这个组织的历史,同时还遇到了一位曾在哈尔滨为中国抗日战争清理化学武器遗留的工作人员;我还去到了海牙闻名已久的和平宫,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幕幕国际争端被处理的场景,也感受到了欧洲法律的严谨和肃穆。
荷兰的一年里我也参加了许多社团活动,包括羽毛球训练队和飞盘社团,起初,我以为用英文来沟通运动术语会很麻烦,担心自己听不懂,后来我发现社团内的朋友们都会和我积极沟通,我也在其中交到了许多好朋友。
4. 校园生活
莱顿大学是一所坐落在荷兰西部美丽小城莱顿的世界级百强学府。成立于1575年,是荷兰最古老的大学,也是荷兰皇室非常偏爱就读的大学。爱因斯坦、洛沦兹等1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曾在莱顿大学留下足迹。据说,莱顿大学的来源也颇有含义,在西班牙战争胜利后,国王希望奖赏在战争中英勇抵抗的莱顿市人民,为他们提供了两个选项,一是免税,二是为他们建造大学,莱顿人民认为,免税政策看起来很诱人,但是容易朝令夕改,而建造一所大学则会永远地造福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因此接受了国王为他们建造莱顿大学的奖励。在这样一所有着深厚历史积淀和优秀人文精神的大学内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我常常漫步在校园的桥边,或思考,或眺望。值得一提的是,莱顿大学也拥有着一座汉学图书馆,这为我借阅中文书籍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四、结语
转眼间一年的交换生活已经结束了,虽然还有许多想要学的知识等待着我,还有许多想要去的地方没有去,还有一些想见的人由于疫情原因无法见到,但是时光不等人,记忆里那些遗憾、失落注定会和经历的美好与善良共同雕刻我多姿多彩交换生回忆。
2020.08.28于阔别已久的北语校园
大三这一年对于我来说是十分宝贵而特殊的,怀着憧憬和向往,我参与了学校的交换项目,前往荷兰莱顿大学进行为期一学年的交换活动。尽管提前向学姐请教了许多经验,也在网上看到了很多人对于留学生活的评价,飞机落地的一瞬间,一切还是有一种不真实感。在这一年里,我遇到了许多之前没有想到的困难,也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惊喜。由于疫情的原因, 我和一起去交换的同学提前返回国内,以网课的形式进行莱顿接下来的课程,更是使这段交换变得更加短暂和难忘。下面我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这次交换经历进行总结。
一.学习上
由于莱顿和北语教学方式的差异很大,刚开始我是有一点不适应的,但在后期我也采取 了与以往不同的学习方式,逐渐适应了这里的学习环境。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莱顿的学术 文献等课下阅读占课程的总比例很大。课堂上每节课结束后老师都会布置相应的阅读资料, 考试内容很多也取于这些资料。这些晦涩难懂的英文文献一度成为我刚开始学习的一大障碍。 但随着阅读量的逐渐提升,我用英文阅读学术文献和学术表达的能力也逐渐提升,逐渐地减 小了阅读障碍。其次,莱顿的许多课程都设有讨论课,还会就专门的话题展开辩论,这需要 学生课前预习资料,提前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着两学期的度过,我觉得自身对 于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也逐渐提高。
其实来交换之前,我将这里的学习想象得非常轻松,甚至认为西方课堂的教授是不布置 任何作业的,只重视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力。刚开始的时候被这种异国环境所吸引,每天专注 于“打卡”附近的博物馆和饭店,对待学习的态度有些松懈,这导致我在面临第一次期中考 试时有些手忙脚乱,措手不及。经过第一次的教训后,我更加重视交换课程的任务,工作日 尽可能长时间地呆在图书馆里,认真对待每节课。
这一学年的课程选择几乎完全是基于个人兴趣,课程内容跨越文学、艺术、美学、文化 等多个学科。出于对于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形象的好奇,在第二学期我还修读了近代中国历史 这门课。总的来说,这是我完全自我掌控学习内容的一年,交换前的各种想象几乎都得到了 满足。
二.生活上
缺少熟悉的同学,班集体的管理和辅导员的关照,这种环境要求学生必须自立,安排好 自己的生活。没有食堂,每天的早晚饭甚至也要自己准备。刚开始的时候十分纠结于自己当 天要吃什么,怎么做这种问题,有时候还要依靠父母的远程指导完成一顿像样的晚餐。但随 着下厨的次数逐渐增加,自己对于饭菜的处理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生活中的另一个障碍,是如何跨出自己的舒适区,鼓励自己多去参加活动,拓宽交际圈。 单人公寓里的设施一应俱全,公寓外的世界又是一片茫然和未知,对于初来乍到的新手,如何融入这里的环境并不简单。很幸运的是,莱顿大学里有数十个来自北语,在这里攻读研究生的学长学姐。刚到机场的时候,有北语的学长帮忙把我们送到了公寓楼。在这一年里,学姐学长们又组织了好几次集体活动,给刚开始茫然的我们提供了一种家一般的亲切感。
尽管当时国内的疫情已经十分严重,但谁也没有料到它会这么快地穿过亚欧大陆,影响 到和国内有七个时差的欧洲。荷兰的第一个感染病例出现在三月八号,但当地的居民和政府 当时还没有意识到新冠肺炎的严重性。不论是从医疗措施还是从市民态度上来看,都非常宽 松,这也导致了肺炎的迅速扩散。身为留学生的我们每天都在群里交流信息,焦虑紧张的情 绪迅速蔓延,大家都在纠结是走还是留。终于赶在机票大幅度涨价和限飞政策之前,我下决 心提前回国,仓促地结束了在荷兰的生活。
三.思想上
在有“小联合国”之称的北语,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来自各地的留学生。留学生的存在
我的眼中已经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但当自己处身于异国他乡,才能真正体会到这个身份 意味着什么。荷兰虽然英语的掌握程度在国际上名列前茅,但是日常生活中,当地人使用最 多的是荷兰语。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差异使得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亚洲留学生都非常容易产生 巨大的孤独感和漂泊感。即使后期逐渐适应荷兰的生活,这种漂泊感还是在夜晚冒头,牵扯 无数思绪。这次经历过后,自己对于各国留学生的心理能够更加感同身受,对文学作品中的 流散文学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在课堂上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的讨论,我也逐渐树立了自己对于世界公民这个身份的认同感。国家之间的距离不再是地图上没有温度的图标,而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共同生活在地球村下。同时对于环境变暖、男女平等世界问题有了更强的参与感。在切实感受到了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同时,也明白各国文化的理解和共识大于差异,异质文化间的相通多于相异。
此时此刻,交换活动已经结束了快两个月,北语新学期也即将开始。带着这份回忆与经验,我相信自己能够更好地迎接即将到来的学习和生活。这份交换经历给我带来的有机遇, 也有挑战。我既在学习生活中收获了跨文化的友谊,也在旅行中满足了对于欧洲国家的想象。 这次跨文化的学习经历也提高了我用英文进行学术表达的能力,拓宽了自身学术视野。在莱顿和北语的不同生活经历都成为了我的一部分。两种生活方式取长补短,互相融合,我相信能够帮助我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下来的学习和生活。
17汉2田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