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级国际经济与贸易1班 田宇婷
不知不觉中近一年的交换生活已经接近尾声,最近和一起来交换的同学聊天时总是会被问起:你觉得在英国这一年你有所收获吗?和父母打电话也时不时会提及这个话题,静下心来仔细回顾一下我这9个月的交换生活,发现有惊喜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成长与收获。
对于初次来国外生活的我,一切都是未知而新鲜的,因此一切也都充满了挑战与惊喜,伦敦是一座很有魅力的城市,在这里随处都能感受到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和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伦敦人真的是在很努力的生活,不仅仅是为了生计而奔波,而是在用心享受生活,如果工作日早上八点多出门的话会看到西装革履的人们挤着地铁步履匆匆地赶去上班,而夜幕降临时人们又会聚在路边的小酒吧小酌一杯,喝酒谈天。遇上天气好的复活节假期海德公园到处都是躺在草坪上晒日光浴的人们,一家老少或是三两朋友一起享受美好春光。
摄政大学是一个小巧而精致的学校,给人的感觉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整个学校由四栋建筑围成一圈,我经常和同学打趣说:“这里像个大的四合院,五分钟之内就可以到达学校的任何一个角落。”但这也正是这个学校得天独厚的优势,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彼此之间很容易熟知,每天都能看到熟悉的面孔,可能互相问声早上好,食堂恰巧坐在一桌,大家就成为了朋友。不论是同学,老师还是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都很热情。很感谢在这里遇到的每一个温暖可爱的人,曾经或多或少给予我帮助,给我带来那么多欢笑与感动的人。每天都问我要不要减肥的食堂大叔Gaby,帮助我解决宿舍问题的宿管James,第一次用英语写论文时耐心指导我的学术导师Robert,和我一起练习英语口语的美国室友,还有很多很多珍贵而美好的遇见,他们让我感受到了原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大洋彼岸隔着8小时时差的遥不可及,不论人种国籍与年龄,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其实很近。
在摄政的学习生活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这里大部分课程分为lecture 和seminar两部分,老师用前一个小时讲课程内容,后两小时则更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大多为小组讨论或问题研究。由于习惯了国内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第一学期刚来这里时的我也经历了一段相对比较困难的时期。还记得其中一节课的老师会在课堂上给很多资料让我们阅读然后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最初我由于英语阅读速度的障碍经常为自己跟不上课堂节奏而沮丧,但两周过后我找到了解决的方法:每次在课前提前预习老师给的PPT,先把里面的内容通过上网或翻书查资料都大体自学一遍,这样在课上再听的时候就是在我提前预习基础上的补充与巩固,而且更容易及时理解老师讲的内容还可以用自己了解的知识和老师在课堂上互动。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是我交换学习生活的最大收获之一: 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自己主动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远比最终体现在卷面上的成绩更重要。
不到一年的交换生活其实转瞬即逝,而在这里遇到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朋友,听他们介绍各自的家乡讲述自己独特的经历,渐渐地让我对这个世界也充满了更多的好奇与向往,拥有了更开阔的眼界与更包容的思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开心也很幸运在二十岁的年纪能在伦敦度过一段充实快乐的日子,就让我将这段美好的回忆珍藏,然后背起行囊继续前行,期待下一次美好的际遇。
16金1 林宣节
结束了将近一年的交换生活,有许多感悟与收获。首先是做出提交申请的决定,当时自己没有考虑太多,纯粹是想出去看看。但是回想起来,还是要对未来有一个规划,衡量利弊之后再抉择比较好。对于金融系的我们来说,你可能会错过国内的一些课程,如果大一大二选择的选修课比较少,大四就还要补课,而这会占用一些时间。但好处也是十分明显的,笼统来说,就是对眼界的提升。对生命体验的充实。特别是交换项目为两学期,比起短期交换来说,更有可能体验一个完整的周期,如果打算出国深造,提前感受一下,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学校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公园里,闹中取静,环境十分舒适。学校提供的学习设施也十分完备,确保你有良好的学习体验。工作人员和老师都会尽可能给予你帮助,让你更好的适应这里。课程安排的没有那么紧张,通常是老师讲课伴随着小组讨论或者是自己操作实践,考核方式以写论文为主。而课程的选择也比较多样,包括一些现在比较热门的内容,像风投,大数据,可视化。学有余力的话,利用这个机会选修一门小语种,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这里的学生国际化程度非常高,你有大概率能够碰到许多母语国家者。刚开始上课阅读文章太慢跟不上速度,写论文没有头绪或不够规整,或是要对某个不熟悉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都让我觉得压力有些大。但其实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很耐心,所以也不必过度担忧。记得第一次写论文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要去哪里搜集文献资料,要怎么引用,要怎么措辞来避免抄袭,这些都是老师亲自一句句修改,帮忙搭建结构,教授引用格式,拓展论述思路,甚至提供查找资料的网址,关键词,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适应了一学期后,春季学期就变得游刃有余了许多。学校还订阅了很多可供使用的付费资料,你可以随时了解到经济领域的最新消息,在感兴趣的领域更加深入。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各界人士来讲座,他们大多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因为修读了关于市场营销的课程,老师当时推荐我们去听Harrods高层的分享,为平时更多学习理论的我们,引入了实践的观点。还有在上entrepreneurial finance的时候,授课老师请来了自己的好友分享创业历程,更直观的展示了如何将课本中的内容指导自己的工作,他们都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有时候,你会发现身边的同学也是卧虎藏龙,有的人总能提出新奇的观点,还有的人在课上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
对于我来说,来到国外,不单是增加了自己对于外国的认识,也能更好的把自己眼中的中国向外人阐述,打破他们传统意义上的一些比较过去式的看法,这种双向的交流,颇有趣味。一个英国室友就曾问道我中国对独身子女的政策,还向我讨教中华饮食文化,并表示她十分想要学习制作中餐。而我也会向他询问对于英文的使用,学习了许多地道表达,还锻炼了听力。同样来自亚洲的韩国室友向我分享了在咖啡店工作的见闻,跟我讲述了她遇到的职场上的不公,少数人对于亚洲人的一些歧视。
初来乍到,可能生活上也会有不适应,但这也督促你更好的料理自己的事情。饮食方面,大抵来说,是不会饿着的。虽然本土确实出产了许多我们眼中的黑暗料理,但好在伦敦够多元化,你还有许多其他选择。中国城里也有许多比较正宗的中国菜,能缓解你的思乡胃。如果租房的话,还能学会做饭,自给自足。就学校本身的食堂来说,早餐品种比较丰富,虽然比较固定,但也够吃上一阵子。午餐和晚餐就比较看运气,算是因人而异,有些菜式不太和我们的胃口,只能是尝鲜了。
课余,伦敦还有许多休闲的场所。抽空去看看展览,逛逛博物馆,打卡著名景点,或是像当地人一样去公园里待上一下午。贝克街上的夏洛克之家,西区的经典歌剧,牛津街上精致的商店,诺丁山的露天复古集市,伦敦桥边的博罗市场,格林威治的天文台,圣诞节的点灯仪式和市集等等,以前总觉得过于概念性的东西,都有机会在伦敦一探究竟。如果比较有计划性,能赶在圣诞节前办上签证,还能去欧洲大陆浏览一圈。
一年时间,说短也不短,足以让你怀念这座城市,向朋友讲述许多你在这儿的故事。喜欢伦敦,喜欢这儿的包容性,喜欢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喜欢这儿忙碌却又教你去放松,喜欢它愿意借你广阔天地,去尝试不同的生活。如果有机会能来伦敦待上一阵,就不要错过。
北京语言大学2016级商学院金融系本科生 胡志伟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从刚来到伦敦时的夏日进入到又一年的夏日。回想起刚来到伦敦时的紧张、新鲜以及一点点惶恐,以至于面对无数陌生面孔时的胆怯;到如今坐在位于伦敦市中心摄政公园里的校园中,行走在这里的大街小巷,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一起聊天,一起吃饭,一起参加他们派对时的从容;这一年带给我的,远远不止自己课程表上所罗列的一门又一门课程,而更多的是一种成长,一种改变,以及对于世界的许许多多思考。在伦敦的最后一周时间,当我仍能以交换生的身份坐在图书馆里,回想起过去一年的许多个瞬间,内心里最想说的还是“感激”:感激母校能够给我这次交换的机会,感谢父母每时每刻的支持和远在家乡的牵挂,感谢身边的朋友和老师,更要感谢这一年里遇到一切的人和事。
1) “You Changed My Perception of Chinese”
这句话是我的好友,来自土耳其的Elif和来自瑞士的Benjamin告诉我的。在伦敦的日子里,我们一起吃唐人街吃中餐,一起去摩洛哥水烟馆探秘,一起去巴比肯艺术中心喂鸽子,考试前一起在图书馆“Study Night”……在他们的印象里,中国人是沉默寡言,不善交际,难以接近,甚至很多时候是非常保守的,而这也是许许多多欧洲人对于中国的刻板映像。而在我们的传统看法里,欧洲人往往是冷漠的,甚至有些时候还会有一些傲慢。只是,当我们一点一点接近,慢慢成为朋友,分享起自己国家生活中有趣的方方面面,比如北京的冬天是多么得冷,中国大学的学费是多么得便宜,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铁只需要四个小时,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很会打乒乓球等等,那些由于国界带来的,许多先入为主的误解也渐渐消解了:中国人事实上很热情,很乐于助人,中国是一个非常安全、好客、值得探索的地方。当学期逐渐走向尾声,和他们依依惜别时,她们告诉我“You changed my perception of Chinese”,听到这句话时,我感到非常欣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走出国门,而作为他们中的一员,能够代表自己的祖国或多或少改变世界对于中国一些固有的,过时的看法,给他们展现出一个更加立体的中国,是一件多么值得自豪的事情!
2)“I Feel So Proud of My Country”
每当走在伦敦的大街小巷,令我感到惊喜的,便是不时就会出现的华为手机、中国国际航空广告等等。在第一学期的一门“国际金融管理”课上,一位来自尼日利亚的老师更是花了整整一节课讲述中国经济崛起对世界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在非洲的许多合作工程;一次去老师家做客,老师的爱人是意大利人,我们谈到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在意大利的许多项目,以及习主席2019年4月访问意大利时达成的种种贸易合作协议;有一次我和一位来自巴西圣保罗的同学谈到中国四十年前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他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I know Deng Xiaoping”,还有一次我和自己一位教授伊斯兰金融的老师讨论起中国经济,他也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未来世界的经济中心在中国,在亚洲,中国政府是世界上最好的决策者之一”……类似生活中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在伦敦生活的一年里,我深刻感受到自己的祖国已经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作为远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能有一个日渐强大的祖国作为自己坚实的后盾,让人感到无比的放心和骄傲。
3) “When a Man Is Tired of London, He Is Tired of Life”
“当一个人厌倦了伦敦,他也就厌倦了生活”,这句话出自于英国文学家Samuel Johnson。的确,伦敦有太多太多令人心驰神往的事物:泰晤士河边的塔桥和伦敦眼,伦敦西区的歌剧院常年上演着《悲惨世界》、《歌剧魅影》等许多世界经典的音乐剧,大街小巷穿梭的红色双层巴士和老式出租车,在伦敦你可以品尝到来自各个国家的美食,可以逛卡德姆小镇各式各样的小商店,更别提大英博物馆、国家美术馆、泰特美术馆里聚集的世界级名画、雕塑。而我们交换的学校——伦敦摄政大学正好坐落在伦敦市中心的皇家公园——摄政公园内,旁边就是柯南道尔小说中大侦探福尔摩斯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贝克街221b。在这座城市里生活,每天都有不一样的事情上演:圣帕特里克节无数人身着绿色的服装上街庆祝,原定脱欧日前夕百万市民共同走上街头呼吁要留在欧盟,夏天快要来临时又有许多自发的民间团体在海德公园边驻扎帐篷反对全球变暖,号召保护环境……有时候和同学们聊天,我们都感慨道英国似乎倾尽全力,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了一个篮子里,打造了伦敦这样一座城市,这里的人们步履匆匆却从不焦虑,生活细致却从不做作,讲究礼节却不让你感到疏远,在这里生活了一年之后,我更是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包容和开放。
4)“All Experience Is An Arch Wherethrough Gleams That Untravell'd World”
诚然,对于我们当中的很多人来说,交换都会是第一次自己要离开自己生活了二十年的祖国,独自去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学习和生活。这个阶段会有许许多多道坎,比如时常会感到孤独;比如尽管自己学了很多年的英语,但是和真正母语使用者交流起来,还是会时不时出现一些困难;再比如会常常怀念国内好吃又便宜的中餐,会发现找一个靠谱的Tony老师给自己剪发并不容易……但交换项目的魅力就在于此,当二十岁出头的你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你该如何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如何学会克服自己心理障碍,跨越文化差异,去敞开心扉和别人成为朋友,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打成一片,在异国他乡如何学会照顾自己、保护自己,以及如何在新环境中也能积极向上,按照自己的方向不断去努力……日后回想起来,这些都会是宝贵的回忆。一年的交换经历教会我太多太多,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份勇气,一种无论在什么环境下生活,我都能适应好环境照顾好自己,始终按照自己的方向不断去探索,去努力,去发现未知世界的勇气。正如丁尼生在《尤利西斯》中所说:“一切经历只是一座拱门,拱门之外/还有未游历的世界在闪光,它的边界/随着我们向前移动永远退向前方。 (Yet all experience is an arch wherethro' / Gleams that untravell'd world whose margin fades / For ever and forever when I move.)”
照片为2019年3月底见证伦敦“反脱欧”百万市民大游行
赖盈盈
201719600599
交换期间:一学期(2018年9月-2018年12月)
去英国留学的过程与心得
接近三上期末考试前,当我得知有这个机会去英国留学时,我的内心欣喜若狂。英国是我自小要去的国家,在我心中是排第一的,也可以说是我的“梦想国”,只敢在梦里去的远方。虽然如此,但当老师问谁想去时,我没第一时间举手或回应,因为我知道这事不切实际的。主要是费用太昂贵了,我心想我的父母不会认同的,更何况我已是一名留学生,留学生再去外国交换?这事身边的人也是闻所未闻。即使内心的喜悦是多么的压抑不住,我也不敢再多问。
之后回到家,我便接到来自泰国同学的电话,她问我是否会考虑去,我很坚决地说“不会!”然后她竟然说道:“那好,我去!” 实话说,我也不知怎么了,可能是被她刺激的原因,我即可打电话回家和妈妈说了这件事。讲完之后我已做好被拒绝和被斥责的准备,但意想不到的是,我妈妈听后就喜出望外,而且也非常支持我去争取、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作为个孝顺女的我,当然得顺从她的话了。同时,作为一名基督徒,我也为此事献上祷告,求问上帝,让祂带领我前方的道路和将要做的各种选择等。接着隔天早上,我怀着一颗参杂了各种情绪的心去见老师,就是包含了对朋友的内疚、对父母的感激诸如此类的心情。
最后结果当然是被选上了。不过这对我来说是件悲喜交加的事情。喜,当然是因为这将会是我终身难忘的经历,开阔视野的机会,也为我大学生涯添加色彩的点缀。反过来,悲,是因为我将面临一个蛮大的挑战,我需要做出很多调整和牺牲。举例说,我不单要为去英国的花费发愁,就连北语的奖学金我也拿不到。这些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考验。不仅如此,击中要害的一点是来自亲戚的轻视与责备。由于我的家庭不是很富有,所以经济条件难免会有些欠缺。可我却在这个时候,还自讨无趣的在我的一个亲戚群里“报喜“,希望能得到他们的祝福与鼓励等。万万想不到的是,我的五姨竟然当众批评我,说我做事没经过深思熟虑,一点也不为家里人着想,再加上她还把我的妈妈也拉进来一并说。我当时听后不自觉地哭了起来,觉得阿姨说得都对,我的确是个挺冲动,做事不先瞻前顾后的人。我也明白她的心情与苦心,但是没办法了,我已经没有反悔的余地了。同时,在这件事情上,我也经历到了信仰危机和种种棘手的事情。可后来,很感恩的事是我的家人依然愿意做我的后盾,支持我。为了我,他们愿意劳累,卖力工作。我的妈妈还特地打电话来安慰我,让我别担心,尽管放心地去学习。啊,真的非常地感动及深深体会到家人的重要性,被爱的感觉是多么的激励。我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是要证明他们有多么地爱我,非常感谢上帝赐福于我这么好的亲人。
数月以后,我就回到去马来西亚与家人团聚,之后就准备出发去英国。这是我第一次要做这么长时间的飞机到一个国家,十三个小时真的不是开玩笑,臀部都做麻了,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起初到了伦敦,因为时差和温差缘故,身体状态不是很好。庆幸的是,我的房东同时住了她朋友的孩子,叫慧萱。虽然她只是暂住一周,但在短短的时间里,我们便已经可以打成一片,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也可能因为她是新加坡人,所以我感到很亲切,身体的不适也不再成为我的顾虑。另外,我住得离学校比较远,所以每天早上得坐公交上学。每当上那辆双层的红巴士时,我都特别兴奋。每次坐的位置肯定是上面那层并且还要是靠窗的,这样我就能欣赏外面的风景及建筑。每天早上能有这么一段享受大自然的时间真的是个美好的开始。
此外,留学期间我所就读的大学叫伦敦摄政大虚为。这所学校是在摄政公园的中央,所以四面都被花草树木包围,环境自然是非常优美。我特别喜欢在这种绿绿的环境里读书,这能带给我一种奇妙的感觉。就像是在世外桃源,享受着大自然,坐在宽阔的草地上看书,没有人打扰你,仿佛所有的忧愁都随着风飘走了。虽然我上课的时间相当紧密,每天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都需要上课,周末还要在网上学习北语的课程,但我过得非常充实,英语水平也长进了不少。在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都对我很好,甚至有些同学以我为榜样,这让我始料未及。
然而,在这短短的三个月里,我发现其实英国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我一直憧憬要去的地方竟然没有达到我理想的标准,我难面有些失落,但别误会,我还是很喜欢英国。首先,我觉得欧美文化的教育领域里没有很重视尊师重道,当然这也有利于弊。利是老师们和学生们就如朋友般,非常地开放,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开门见山,毫无避讳。这能促进学生主动去提问和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等。然而,弊是老师们太过于放任学生了。他们会比较关心学生们的情绪和心情多过他们的课业,如:周三,老师预备要讲的是关于政治的课题,学生们如果不感兴趣的话,老师会选择让学生们自己安排他们想学的或是想做的事,从来都不会去逼迫学生们做自己不想要做的事。这对我而言,难免在管教方面有些疏忽,太过于放纵。其次,我为什么会说英国没达到我的标准是因为在我印象中,欧美文化是平易近人,非常开放与自由的。可在英国住的这段时间,我并没有体会到我所想象的以上种种,所以我才会感到有些无奈吧。英国人似乎比较冷漠,这让我很难地去融入他们的文化里,也产生了距离感。另外一种原因可能是因为我以为美国和英国很相似,但事实证明是我错了,大错特错。
总体来说,这半年里我受益良多。到英国留学不只让我有机会出去交流,提高我的英语水平等,同时也让我收获不少良师益友及体验到欧洲文化与我国,中国的差异。我真的非常感恩北语能够给我这个机会去他国交换,汲取知识,探索世界,开阔眼界,且借此经历挑战和更认识自己。最后,说句实话,如果我没走趟英国便不会发现中国在我心目中的轻重。坦白说,虽然英国曾在我心中有一定的分量,是我梦寐以求要去的地方,但我现在能肯定的是,如果我有个机会可以在中国和英国两者之间选择一个国家去生活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选中国,因为我是华裔,为此我感到光荣足矣。
2016级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班 邵文鹏
光阴似箭,白云苍狗,一转眼近一年的交换生涯就要落下帷幕了,坐在摄政公园寝室里的我回想起去年九月份离开中国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恍如隔日。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留学感受:
一:学习生活
在这的课程压力相对来说没有在北语时的那么强,上个学期我选了四门课,都是与商科有关的,Advanced Topics i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The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在这学校的不少同学都是交换生,没有固定的班级,大家都是在课上相遇,其他接触比较少。整体课堂氛围比较轻松,可能也是因为每节课人数都不多的原因,没有超过30个人的课,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也比较多,国外大家比较放的开,这一点我觉得值得我们学习,勇于提问,勇于质疑,这也是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英国上课的这些日子,基本没有用过纸质课本,顶多就是复印课堂资料,首要原因就是过于昂贵,基本上都是用包括PPT的多媒体教学,每个人都会携带电子设备,或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这样的好处是记笔记非常方便,但随之而来的弊端是一些学生无法专注于上课。
关于考勤,相对于中国我觉得是不够严格的,英国的签到制是你只要不旷课到一定程度(比如百分之30),都不会损失分数,这也是我觉得非常不科学的,因为这样无非是纵容一些学生的翘课,不出席就意味着不听讲,那不听讲何来的好成绩呢?
在这里的课内或者课后,大家都非常注重团队合作,比如经常性的小组 presentation或者teamwork,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来自不多国家,但是很容易就会有了默契,在这个过程中也充分锻炼了英语的听说能力。
下学期我除了选两门商业课外,为了拓展视野,提升眼界,还选了英语演讲课与艺术史,前者让我的英语听说能力特别是在公共场合的演说能力提高不少,我们经常性的有讨论非常具有争论性的argument,观点之间的碰撞与摩擦,努力做到求同存异,也会有小组的一对一讨论和presentation。
后者则是让我领略了伦敦极为浓郁的艺术氛围,老师课前会给我们一些艺术史课堂材料,比如英国的风景画,代表作品和简介。然后第二个星期我们会特地去到比如National Gallery, Tate Britain等艺术博物馆亲自欣赏作品并作赏析,尽管期末复习起来任务特别繁冗,需要在图书馆查阅许多资料以及阅读不少文章,但感觉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但是这门课对于学生的英语听力要求颇高,因为老师在艺术馆中的讲解是脱稿的,很多时候是随性发挥的,更何况环境比较嘈杂,杂音不断也让我这种非英语native speaker听懂听清楚变得很难,我愈发的懂得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总结下来,我这近乎一年的交换学习生活还不够努力,不少时候也懈怠了,环境条件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也放得不高,着实也应该反思,努力再加把劲,不荒废,不虚度,一天结束后要想到今天学了什么,懂了什么,充实否,问心无愧。
二:其他生活
有句话说的好:如果你厌恶了伦敦,你也厌恶了生活。我非常同意,伦敦是一座非常有魅力的城市,可以说这也是我当初选择在伦敦交换的重要原因之一,她很美,伦敦桥,伦敦眼,大本钟等等标志性建筑物和英式的建筑风格都让人陶醉不已。她是欧洲的中心,她也很包容,各色人种,各种皮肤,不同信仰,超过100个国家的人都居住在这里,说她是一个大熔炉也不为过。
英国的天气就像青春期女孩的脾气,让人捉摸不透。可能前一秒还阳光灿烂,后一秒就阴雨绵绵了,可能这也是英国人总是在谈论天气的原因之一吧。不过风和日丽的时候是非常美丽的,天空蓝得像涂抹过色彩一样,让人感到神清气爽。
下雨也别有一番滋味,英式的淅淅沥沥,让人如在电影中。
英国的食物真是让人感到失望,如果说给英国的风光满分10分打9点5分的话,那食物顶多5分,暂时不及格。因为住在寝室的缘故,无法亲自下厨,只能选择在食堂吃或者在外面吃,但食堂经常性的供应一些“黑暗料理”,让人难以下咽,偶尔的美味佳肴也只是昙花一现,至于最经典的Fish&Chips,相信我,连吃了几次后,你也会感到反胃的,所以在这我总是怀念祖国,怀念祖国的美食。
伦敦的娱乐生活不少,隔壁的美国同学隔三岔五就去蹦迪Party,大街上也随处可见酒吧酒馆,要想玩,绝对是机会极多,这时候我觉得我们留学生群体,特别是中国留学生,需要掌握好度,我认识有富二代每天灯红酒绿的,也有认识学霸整天埋头苦学的,私以为不能一股脑的不参加,但也不能过于沉迷其中,荒废了学业。留学生涯确实对自制力要求较高,记得圣诞节期间我没有回国,一个人租房子住,那两个星期一个人做饭一个人制定之后的旅行计划一个人出去看跨年烟火。有时候过得非常充实,但过了一个一个星期后,自控力差的我开始睡到中午,而12月的伦敦下午三点半天就黑了,总是觉得一天过得特别快,心里也空落落,后来想想,不是自己消磨了那段时间而是那段时间消磨了自己吧,现在想想,更应该好好利用空余时间,如士兵突击里说的话,做有意义的事。
在这留学交换的假期中,我也游历了不少国家,法国,意大利,荷兰,丹麦,瑞典等,在海德公旋转木马酒吧撞见现场求婚,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上俯瞰塞纳河河畔,在威尼斯的海面上眺望落日余晖,在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开了眼界”,在安徒生的故乡欧登塞亲自感受了真正的童话世界…………许许多多的经历至今我都记忆犹新,旅途的见闻与体会,我相信这也是我一生的财富。
交换生涯就要进入尾声了,同学也陆陆续续的走了。很多才刚刚互相了解有点感情就得说告别,有些相见恨晚的好朋友才相处一年就得说再见。所以其实想想,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每个人都得面临离别,不过是早几天晚几天罢了,但是就是因为没有不散的宴席,所以啊,聚的时候就要铆足了劲的开心,等散了的时候,尽量就别留遗憾,留下美好的记忆,各自往各自的下一站奔,奔赴新的开心,创造新的美好生活。
-----2019.5-16于伦敦摄政公园
16级金融一班李振卓
5月中旬的伦敦,清晨的风还会让人忍不住打寒战,午后的阳光却有些刺眼。我走过伦敦繁忙的街道,挤进高峰期的地铁,感受了充满生机的公园,逗了正在撒欢溜达的小狗,做着和去年9月初到伦敦时一样的事,但是心情有所不同。还记得去年9月刚到伦敦时,我抱着对未知的期待和向往,小心翼翼地在伦敦探寻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伦敦是一个历史气息与现代元素融合的城市,在这里,历史不仅是被尊重的,更是无处不在的。当你走在伦敦的街上,你会路过数十年前就开在那里的不起眼的门店,你会路过闻名世界的博物馆、艺术馆,你会乘坐有150年历史的地铁,你也会在有着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百货里购物。 伦敦有太多的地方值得人们自己去探索,我曾在一所小公园中偶然遇到“共济会”的Freemansons hall,在东伦敦发现了存着最多关于开膛手杰克档案的博物馆,在高楼林立的金融区发现了一处露天的农贸市场。影视作品中代表英伦风格的红色双层巴士、红色电话亭、红色邮筒、开在街角的下午茶餐厅,在伦敦处处可见。我拜访了许多了《神探夏洛克》的取景地,参观了童年以来一直向往的《哈利波特》片场和取景地,也实地感受许多英国电影中经典场景的剧情氛围。
伦敦摄政大学位于摄政公园内,绝好的地理位置为我的学习和生活都提供了无限的便利。每天早晨我从公寓出发,沿着西伦敦数一数二繁忙的贝克街步行上课。一路上,我会遇到牵着弟弟小心地过马路去上学的小男孩,会遇到在打理沿街绿地的清洁人员,会遇到西装革履抓着一杯咖啡快速走进写字楼的白领,会遇到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参观福尔摩斯纪念馆的游客,也会遇到恩爱的老年情侣牵手在公园里遛狗。短短20分钟的步行路程,从安静安宁的住宅区到熙来攘往的写字楼,我每天都可以把伦敦的“烟火味”体验个彻底。要说伦敦人民最喜欢的散心场所,那一定是公园。摄政公园里有枝繁叶茂的大树,有成群结队说不上名字的禽鸟,有跑到人面前讨食物的松鼠,也有历史悠久的皇家花园。一年四季,公园内的景色并不相同,秋叶斑驳,冬雪皑皑,春花烂漫,夏荫清凉。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使我难忘。
摄政大学是一所容纳了世界各地学生的大学,在校园里我结识了很多有趣的朋友,这也让我对不同地区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教室里的硬件设备非常齐全,学校还拥有一所历史悠久、馆藏丰富的图书馆。我喜欢趁人不多的时候来到图书馆,选一处靠窗的座位坐下来自习。木质的桌椅和书架,窗外的鸟叫声,室内的翻书声,总是能让人心静神宁,埋头于文献中。
周末的业余时间里我经常去逛伦敦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和伦敦周围的景点,比如牛津、剑桥,除此之外我还实现了自己在伦敦西区看话剧的愿望。在圣假期里,我游览了梦寐以求的苏格兰地区,感受了英英格兰北部城市纽卡斯尔、爱丁堡和约克的城市气息,体验了英格兰南部海岛和小镇的海滨景色。
两个学期的交换生活使我在学术和生活方面都收获了许多,我会带着这一次交换经历学到的知识和沉淀下来的态度更好地计划自己的求学和工作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