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教师交流

交流心得

返回当前首页
比利时根特大学
发布日期:2021-05-19   作者:   浏览次数:


北京语言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交换学校:比利时根特大学

                                                                   赵鲲


2019 2 6 日,我有幸参加了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比利时根特大学艺术与哲学学院的合作交流项目,就此开始了这段为期半年的珍贵旅程。如今我已回到北语熟悉的校园,而比利时根特这座一尘不染的安静的欧洲小镇,城内交错的运河和周末河里划船休闲的人们,甚至于那淫雨霏霏的天气和运河旁水鸟的怪叫声,都依然如此清晰。二十年以来,我第一次离开国土。从激动忐忑的期待到异国他乡的探索到美丽多彩的回忆,交流的半年定会是我人生中最值得回味的半年之一。现在简单地记录一下这段时间的经历和感受、经验和教训,是给自己的一个总结,也供学弟学妹们参考。

1、专业课程学习

总的来说,我在根特大学的四个多月的课程学习是比较丰富多彩,不仅对自己的国际政治专业有了大大的延伸和扩展,掌握到了新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还选修了关于不同语言和与政治学交叉的学科

我一共选了四门课程,其中包括:(1)表演艺术中的政治、社会和伦理方面(Research Seminar:Political,social & Ethical Aspect of the Performing Arts);(2)实用英语(Practical English 4 - B1+);(3)荷兰语(Dutch for Exchange Students); (4)英美文化史(English: Cultural History)。

比利时的教育主要为荷兰语教学,但是学校会开设许多英文课程作为本地学生的选修课,并且供国际学生选择。我所选课程的班级中除Research Seminar :Political,social & Ethical Aspect of the Performing Arts根特大学本校生占多数外,其余均主要由国际交流学生为主,其中以欧洲学生占大多数,亚洲学生较为少见,且以日本学生居多。据根特大学本校同学介绍,他们以英文授课的选修课与荷兰语课程相比学分较高,因此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修英文课程以更快地修满学分。比利时和荷兰挂科率和考试据称是全世界除德国外难度最高的,有些课程及格率只有一半左右,且不会给交换生因为语言等原因任何“特殊优待”,与其本校同学一视同仁,这也进一步鞭策着我时刻不能松懈。

仅从课时来看,我在比利时的学习压力似乎应该是很小的--平均下来每个周大概只有四节左右的课。每节课三个小时。然而,在根特大学的学习期间,我基本上每天都处于从早到晚查资料和阅读的状态,周末也不例外。这是因为主要学习内容都被以阅读材料等形式安排到了课下,而课堂则主要起讨论和总结归纳的作用。这种学习安排是基于教师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足够信任的基础上的。

课前,任课教师会把相关阅读材料发布到根特大学的电子学习环境zepher中供同学们下载阅读; 课中,学生和老师主要是以研讨会和分小组做presentation的形式进行研究;课后,大部分教师则会把课堂使用的 PPT 以及作业发布到 Zepher。根特大学是个学术氛围很强的地方,整个根特大学就与根特这座城市融为一体,不同的Campus坐落在城市的不同地方,整个根特也都随处可见咖啡厅和图书馆,到处都是根特大学的学生在不同的咖啡厅和图书馆做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

我所修的四门课程中,除了英语是做一个听说读写的全方位提高,另外三门课是之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表演艺术中的政治、社会和伦理方面;荷兰语;英美文化史)。首先是英语课程的学习,用英语讲英语的方式帮助我很好的用英语的思维学习英语,在大家一起讨论不同话题的课堂上,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确实在短短几个月内有所提高;其次是荷兰语,比利时这个国家虽然不大,但是却分为将荷兰语的弗兰德斯地区和说法语的瓦隆地区),而我所在的城市根特属于说荷兰语的弗兰德斯地区,虽然比利时人的英语都很好,但是既然来到了比利时,就想多了解一门语言,于是选修了专门为交换生开设的荷兰语,荷兰语很大程度上像是英语和德语的结合体,然而学习语言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次上荷兰语的课,从第一节课老师就用荷兰语讲荷兰语,身为班上为数稀少的亚洲人,我很难完成跟上老师的进度,所以每上完一节课,都需要大量的时间自学,努力跟上班上其他同学的进度,在这门课上下了很大的辛苦,中途有无数学生放弃,到考试的时候,我成为了班上唯一坚持到最后的“非欧洲人”,无论最终成绩如何,我都觉得自己可以坚持下来,在短时间内对一门全新的语言有所涉猎,而感到满足。再次是研讨课—表演艺术中的政治、社会和伦理方面,这门课是与我自己的本专业关联程度最大的一门课,但与此同时又是从一个与我自己对本专业认知完全不同的新的角度学习这门课程,这门课程让我完全扩展和延伸了对自己专业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并且给了我很多的思路和灵感,对我硕士毕业论文也有了很大的帮助,但是这门课每一节课都会有大量的阅读材料需要课前阅读,课上每个人都要参与,对这些材料一起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在从二月到七月的这短短的一个学期里,我的英文阅读量是整个研究生期间英文阅读量的总和的几倍--如果没有这种学习的压力,我也许很难会逼着自己每天不断地阅读这么多英文的专业内容,所以我很感激外界的这种压力。


2. 语言能力方面的进步和提高

当听说我去比利时做交换生时,亲戚朋友们常常担心地问“那里的人是讲什么语言啊?能和他们用英语交流吗?他们讲话你听得懂吗?”其实对于比利时的英文环境大可不必担心。虽说作为母语不是英语的人,比利时人讲英文带有口音固然是不可避免的,括大学里的一些教师口音也会比较重,但是并不难适应。而且总体上讲,比利时人的英语普及率极高,哪怕是一些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也完全可以用英文进行沟通。至于交换期间英文水平的提高,一个学期的时间毕竟太短,想在这一段时间内迅速大幅提高实际英语水平实属困难,而真正得到提高的方面实际是在对待英语的态度方面。对于一个荷兰语更困难的人来说,每天生活在这种完全陌生的语言环境中,其无奈可想而知,于是这时,英语变成了亲人。于是开始习惯于用英文同周围的人交流,开始为在电视上看到了英文节目而激动,在后来周游欧洲的旅途中,开始依赖于那些会讲英文的人给我们指路;就这样,英语成了一种安全感的来源讲英语也渐渐会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出国交流对英语学习的意义不在于听力或者口语水平的提高,而在于对英语 语言环境的适应。


3. 个人体会

出国交换的经历往往能够提高一个人的生活技能,尤其是在厨艺方面。虽然在此之前我也一直自诩会做饭,但做出的食物有没有人吃得下则向来是没法保证的。于是这次出国前就临时抱佛脚,向母亲恶补了一下厨艺,接着就在比利时开始了自己做饭的征程。而进超市买菜卖肉和照着互联网上查来的菜谱津津有味地做菜,也成了生活里的一大乐事。除此之外的另一个长进就是在识路方面了。作为一个名符其实的路痴,一般情况下,初到一个新环境,一条路线若不走上五次我是很难找到路的。而在后来一个多月的旅途中,我逐渐发现到方向感差其实并不是一个不可突破的问题,认路的能力其实是可以锻炼出来的。就算是一不小心走迷了方向,路上也满是热心的人。独自行走在欧洲的街道上我意识到对一个路痴来说,周游世界不是梦。

在短短几个月里,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游历了欧洲各国,在欧洲不同的国家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发生,丰富多彩的经历着实令我永世难忘。最后便要感谢北京语言大学和比利时根特大学给予我的这次交流和学习的机会。